FILM GRAIN

每次結束拍攝,在觀看照片總是會打趣說,這些照片看起來就像十年前一樣,但卻是昨天才發生,溫度在。我想那就是底片帶來的感覺,現在看像十年前,十年後看像現在一樣,就像昨天發生那樣。

而那紮實的感受,或許底片的【顆粒感】成了很大因素。

【數位是以感光耦合元件將光轉換成電子訊號,再將電子訊號轉換成圖檔。而底片是以銀粒子感光,直接形成影像,這兩者的差異就在銀粒子是真實的存在。】

真實存在的粒子性可以讓影像的觀看感更為紮實,並非數位模擬出來的影像可以做到的。

我想這就是我們喜愛底片的原因之【一】。

01.jpg

【有的人認為底片味道屬於偏色和顆粒,這個說法是對的,等於說川菜大部分都很辣,但你隨便做菜加辣椒說是川菜就沒有道理了,這種合理的複雜偏色是數位相機處理不來的。這正是底片還存在的原因之一。】

在還沒有接觸底片的時期,無可否認的我們在拍攝數碼作品時都會嘗試效仿底片帶來的效果,在照片處理上都會嘗試底片色調和加入所謂的【顆粒感】但在接觸底片後才發現,那是無法被模擬的,那始終只有底片本身才有這種創造力。

【用數位技術模擬底片,不只是加點顆粒那麼簡單】

說到底片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「顆粒感」,在一些人看來這種粗糙的畫質,反而體現值得細細品味的影像質感。

02.jpg
03.jpg

這些顆粒,讓照片的溫度更加飽滿

04.jpg

底片看起來【更高級】,僅是因情懷作祟?

跟黑膠類似,底片這類復古技術回潮,往往帶著一層情懷濾鏡,無論電影導演對底片的堅守,還是文藝青年熱中拍攝底片,都認為是懷舊情緒加持,然而這就是底片看起來「更高級」的全部原因嗎?

瑞典和瑞士高校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組實驗,研究人員將幾百名志願者分為 4 組,分別觀看底片拍攝底片放映、數位拍攝數位放映、數位拍攝底片放映及數位拍攝數位放映,但在後期加入噪點和抖動的同一部電影,並讓每組志願者為電影評分。

結果發現,觀看底片拍攝、底片放映或後期模擬底片的 3 組平均分基本相同,且都高於數位拍攝數位放映的那組。

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,觀眾之所以更青睞底片質感,是因為噪點和抖動造成的資訊缺失,給人們更大的想像空間。

05.jpg
14.jpg
10.jpg
11.jpg
12.jpg
17.jpg
18.jpg
07.jpg
15.jpg
13.jpg
08.jpg
09.jpg

無論底片也好,數位也好。最後歸咎的還是攝影師本身個人喜好和風格,還有在攝影過程中所追求的感受和樂趣,攝影始終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。

還有攝影帶給你的魅力,那是自己最真切的感受。

#sanrenshootfilm

ILFORD DELTA 400 / KODAK TMAX 400

Develop and scan by FNDASIA

couple ZARE / LYDIA

Photographer by YANDHA GOH

makeup artist JION CHONG

Assist by ERIC NAH / ASDFGHRAAF

Videographer HARIZ

Previous
Previous

【那些生活中的場景】

Next
Next

ZARE AND LYDIA